“记者” 见证历史改变世界

“记者” 见证历史改变世界

韦子寅 2024-11-08 未命名 17 次浏览 0个评论
载:春秋时,齐庄公名光与大臣崔杼的妻子私通。崔杼知道后,便设计杀了庄公,立庄公的异母弟杵臼为君,是为景公。崔杼也自封为相国,飞扬跋扈、专断朝政。齐国太史公如实记载了这件事,崔杼大怒,杀了太史伯。太史的两个弟弟太史仲和太史叔也如实记载,都被崔杼杀了。

“记者” 见证历史改变世界

崔杼告诉太史第三个弟弟太史季说:“你三个哥哥都死了啊,你难道不怕死吗?你还是按我的要求,把庄公之死写成为暴病而死吧。”太史季正色回答:“据事直书,是史官的职责,失职求生,不如去死。你做的这件事,迟早会被大家知道的,我即使不写,也掩盖不了你的罪责,反而成为千古笑柄。”崔杼无话可说,只得放了他。太史季走出来,正遇到南史氏执简而来,南史氏以为他也被杀了,是来继续实写这事的。

齐太史秉笔直书的故事,给后人很大的鼓舞和启发。正是有了这种不畏牺牲的精神,才有了“董狐直笔”“秉笔直书”这样的成语,这是古代的“记者”们用生命代价为今天的文字工作者换来的最高美誉。

“记者” 见证历史改变世界

关于我国记者这一职业的诞生,新闻史学界比较统一的认识是源于世界上最早的报纸,即中国唐朝的邸报。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空前繁荣强大的一个朝代,那时印刷工艺比先前有了较大的发展,经济、社会与技术的进步为唐朝报纸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。唐朝报纸名目繁多,有“进奏院状报”“状报”“报状”等——我们统称为“邸报”。

北宋范仲淹是最早使用“邸报”一词的人,之后一直沿用。在《红楼梦》第九十九回“守官箴恶奴同破例 阅邸报老舅自担惊”中就提到过“邸报”:“一日在公馆闲坐,见桌上堆着一堆字纸,贾政一一看去,见刑部一本……”贾政所看的“字纸”,就是我们所说的“邸报”,清朝末期,“邸报”就消失了。那些负责发布“邸报”的人当时并不叫“记者”,但他们的工作性质已然可以被视为最早的专职新闻工作者。

“记者” 见证历史改变世界

现代意义上的中国“记者”,源于19世纪70年代晚期。彼时日本新闻界开始频繁使用汉语中的“记者”一词指代新闻人,十余年后,中国报人通过译报以及与日本文化人的交流得知这一术语,并将之载于华报之端,随后为国人所知。当时,外交家黄遵宪花费8年时间完成的《日本国志》一书以及《清议报》《申报》等国内报刊,对“记者”一词在中国的传播都起到了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。其中,专职的“记者”一词首见于1905年《申报》的观点在行业内广泛流传,但学术界对此观点存在不同的声音。

直到晚清时期,大约19世纪70年代,正式的报纸出现,才开始有专职的采访记者,起初叫“访员”“访事”“报事人”,到了19世纪90年代开始采用“记者”这一称谓。

见证历史改变世界

民国时期,我国掀起一股办报高潮,记者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精神也逐步提高,涌现出黄远生、邵飘萍、林白水等一批优秀的记者,他们皆铮铮铁骨、坚韧不拔,甚至为追求真理付出生命,让记者真正在社会上树立起自己的形象,使记者这一职业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和尊重。

邵飘萍是中国早期记者的杰出代表。1918年10月,他在担任《申报》记者和创办新闻编译社的基础上,在北京创立《京报》。在《京报》编辑部,邵飘萍挂出了自己亲手书写的“铁肩辣手”条幅,勉励同仁“铁肩担道义,辣手著文章”。1919年“五四运动”爆发后,邵飘萍以《京报》为阵地为“五四运动”呐喊助力。1925年“五卅运动”爆发后,邵飘萍一连数月在《京报》上报道这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。同年,在李大钊等人的介绍下,邵飘萍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1926年4月,奉系军阀占领北京,随即大肆抓捕革命志士,邵飘萍在京报馆附近遭到诱捕,4月26日凌晨,在北京英勇就义。

抗日战争时期,一批年轻的新闻记者成长起来,肩负起责任与使命,以笔做武器,继续投身于战争的烽火之中。1937年7月中旬,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到上海检查党的工作,重视新闻宣传工作的他向夏衍等人传达了党中央的指示:广泛团结爱国新闻工作者,组织统一战线,为民族解放贡献更大的力量。在周恩来的倡导和支持下,经胡愈之、夏衍、羊枣等人的酝酿,确定在新闻工作者比较集中的上海成立新闻工作者统一战线组织,并推举优秀新闻工作者范长江负责筹备工作。

1937年11月4日下午,范长江、羊枣、夏衍等人在一起协商,决定组织一个永久性的团体,商定团体的名字为“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”。1937年11月8日,上海硝烟弥漫,在山西南路200号南京饭店,15位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在隆隆炮声中庄严地宣告“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”(中国记协的前身)正式成立。1938年3月15日,“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”更名“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”,组织中的青年新闻工作者们活跃在抗日战争最前线,被誉为“手无寸铁的百万兵”,书写了中国新闻史上极其辉煌的篇章。

“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”成立后不久,便组织了一次典型的大规模采访行动——台儿庄战役采访行动。在著名的台儿庄会战中,艰苦鏖战的抗日前线聚集了几十位各地而来的记者,新闻在这场全民族的抗战中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力量。台儿庄日军被击溃的消息,在全国各大城市的报纸刊载,极大地鼓舞了全国抗日军民,并为此次作战留下了翔实的记载。

新闻的力量是无穷的,毛泽东曾为新华社等媒体撰写过许多重要新闻和社论鼓舞军民士气。《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》是1949年4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即将胜利时,毛泽东撰写的一篇新闻稿,原载于1949年4月24日《人民日报》。

百余年来,我们在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记者身上,看到了独属于他们的风采。他们是时代变迁的记录者,作品中既有战火年代从抗日战争、朝鲜战场带来的一篇篇充满硝烟的战地新闻,也有和平年代讴歌改革开放、港澳回归、奥运盛事、伟大复兴的全新篇章;他们是勇敢无畏的探索者,既有敢于攀登珠峰写下《英雄登上地球之巅》的勇气,也拥有369天重走两万五千里长征路、写下300多篇新闻稿件的决心……一代代的记者作为社会变革的积极参与者,在每一个时代都留下了他们铿锵有力的印迹。

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,人们无法想象明天技术会发展成什么样子。但那些怀有新闻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的记者们依然是时代的记录者,用他们的思想与温度、双腿与双眼记录、参与甚至改变历史。(包头晚报综合)

图片

  • 清朝时期的《京报》资料
  • 司马迁像

:以上内容仅为重新润色后的摘要,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描述可能需要更多详细的资料和研究。

转载请注明来自融钰四海(武汉)信息科技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“记者” 见证历史改变世界 》

百度分享代码,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
Top